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理论上把握价值关系、价值观的特征。
价值观是人们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事物的价值的根本看法,是关于如何区分好与坏、善与恶、符合意愿与违背意愿的总体观念,是关于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基本原则。
价值观具有广泛性,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就内容而言,价值观的根本是价值原则。有什么样的价值原则,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规范和价值理想,价值原则规定价值观的性质。
价值原则总是渗透在价值规范中。价值规范包括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政治法律等等,价值观都要通过价值规范,具体化为在具体情景中如何行动的规范,才能引导人们的活动。有什么样的价值原则,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规范。
确定的价值原则、价值规范必然导致确定的价值理想。价值理想是人们所追求的、具有现实可能性和合乎自己愿望的目标,它以对未来应然状态的把握和规定为内容,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价值原则、价值规范、价值理想都是价值观的内容。
价值观与价值评价密切相关。所谓评价,就是主体在对客体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这种评判反映的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人们对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所作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就属于主体对客体的观念把握而言,价值评价仍然是一种认识活动。但是,价值评价必然包含着主体的意向、愿望和要求。因此,价值评价必然具有多元性、多样化。
每一个时代的价值观都是当时的物质生活方式、政治法律制度、观念文化传统等因素濡染、熏陶和塑造的结果。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一方面通过法律、舆论和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把主导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灌输给每个社会成员;另一方面通过文化传统,将主导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每个社会成员,从而促使他们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个人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和人生经验对之加以选择和内化的过程。
但是,社会地位相同,价值观不一定就相同。价值观的形成是包括价值关系、经济关系、传统文化和社会教育积淀在内的复杂过程。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一句话,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特定社会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特定社会的精神支柱。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既反映时代精神,又反映民族精神;既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又反映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从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并为多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规定了一个合理的空间。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我们应当明白,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与以往社会的核心价值不存在继承的问题,因为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变革同时也是对资本主义以及封建主义核心价值的变革;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我们应当注意,不能简单地移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因为它们不能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人民地位的根本变化。离开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人民的主体地位,是无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也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的这一本质特征,应当也必须是社会主义社会价值关系应然状态的期盼与展示。
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这一变革最突出的特征和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把现代化、市场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重重大的社会变革浓缩在同一个时空中进行了,构成了一场前无古人、艰难复杂的伟大的社会变迁,它必然引发价值重估的问题,也必然为重建社会主义价值观开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社会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