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当前日期:
网站公告
网站搜索
网站导航
致公简介
组织机构
市委工作
基层工作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海外联谊
党员风采
经验交流
政策法规
留学人员联谊会
专题报道
经验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交流
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5-03-16 15:59:01 致公党丹东市委 王学慧 浏览:(2961)

(2014年1月 提交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提案 获优秀提案奖)

 

  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加快了我市跨越式发展的步伐。但通过我们的工作实践和调查研究发现,我市的义务教育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县域之间、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差异较大。

 

  (一)义务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仍然存在。除去经济发展不均衡、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差异和历史原因,公共教育投入不足,是形成这一现状的直接原因。

 

  (二)义务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正在拉大。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财政紧张,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学校相比有较大差别,个别农村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农村学校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

 

  农村教师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导致农村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大量回流城市或者城镇,加上教育人事管理制度的制约,致使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此外,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生流失没能得到真正控制;而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又对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造成了吸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教育的正常发展。

 

  (三)县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校际差异扩大。长期以来,保重点、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造成教育政策与制度的缺失,导致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规范化学校、示范性学校等评选活动,客观上推动了县区政府和社会对原有基础较好的学校重点关注、集中投入、增加资源,直接拉大了校际差距。从近几年教育改革的现实来看,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社会声誉较高的中小学吸引了当地优质教育资源和众多的择校生,拥有人、财、物等众多资源优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则出现负债运转、正常支出难以维持的局面。

 

  针对以上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政府教育职责,确保教育公平的底线

 

  l、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完善市、县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分担机制,努力增加义务教育的投入。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县,要加大投入,同时争取省级财政的转移支付。

 

  2、要首先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地区要严格执行国家义务教育免费政策,严禁教育乱收费现象。对城市流动人口和农民工子女实施在城镇就近入学的免费义务教育。

 

  3、制定出台各地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最低保障线”,凡是低于标准的学校都要尽快达到要求。

 

  4、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省、市、县分级建立教育资源中心,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教育资源网,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化的力量,建立完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5、实施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制度,研究制定《义务教育校际均衡评价指标》,定期评测和发布结果。

 

   二、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发展中逐步实现教育公平

 

  1、根据我市实际情况,义务教育发展实施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的薄弱学校要先解决合格的问题,主要是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现有条件,创造适宜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环境。对发达地区允许发展得更快一些,努力追求义务教育的优质化。

 

  2、要从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加强农村教育改革的调查研究,把农村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来抓。

 

  3、构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保障机制,实现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和优化。首先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保质保量地为所有中小学配齐合格教师。其次,通过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等制度,加大城乡教育对口支援的力度。再次,要尽快实现区域内同级专业职称教师工资待遇基本相同,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在高级专业职称聘任和表彰奖励中的比例,切实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另外,要加强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工作,使每所学校都有一批骨干教师。还要整合当地的教育专家资源,组织教育专家定期到农村中小学进行业务指导,建立积极的校本教研制度,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专业支持,实现教学与研究的统一,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市教育局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29号提案的答复

 

王学慧委员:

 

  您提出的《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注和关心,市教育局与市财政局、东港市人民政府、凤城市人民政府、宽甸县人民政府等沟通,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义务教育工作不断调整结构、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改善条件、深化改革、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11年,我市6县(市)区全部完成新一轮普九“两类新三片”、“双高普九”规划目标,成为全省第四个全面完成“双高普九”规划任务的城市。2013年,我市已有116所学校完成了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义务教育区域性均衡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下一步我市将着力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加大推进力度。

 

  1、统筹规划,履行政府职责。为确保以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为契机,全面构建教育均衡发展格局,最终完成基础教育强县(市)区工作目标的实现,各级政府严格执行各县(市)区完成基础教育强县(市、区)创建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振兴区2014年,元宝、东港和合作区2015年,凤城2016年,振安和宽甸2018年),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政府教育工作考核指标 。

 

  2、依据标准,完善硬件建设。标准化学校建设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置条件,按照《辽宁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指标体系》,各县(市)区要科学制定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整体规划,并按照规划的要求,把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作为推进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宏观规划、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上优先安排,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2014年度要保证92所学校通过标准化学校的验收,到2015年,我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任务,届时,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将基本达到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的均衡发展。

 

  3、加大投入,建立保障机制。依法保证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建立以地方财政拨款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和2%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从土地出让收入中按10%足额提取教育资金,专项用于教育。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教育经费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按规定设立有关教育专项经费,保证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发展。要建立健全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切实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对进城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行与当地学生同等政策,保障所有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4、建设队伍,缩小师资差异。完善校长教师交流机制,鼓励优秀校长和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在符合基本条件的前提下,对有教师交流和支教经历的教师,在晋升教师职务和教师评先评优等方面须予以优先考虑。组织实施好我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特岗计划教师招聘工作。继续开展“名教师和名校长”培养工程,努力打造教育专家和名师名校长。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建立教师师德档案、师德师风大讨论、教育行风万人评等有效途径,着力规范教师从教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

 

  5、素质教育,提升教育品味。全面实施教育领域8项改革,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不同学校立足于自身的基础与实际,积极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最终实现义务教育优势互补,特色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保证全体学生都能接受到国家规定开设的适宜学生自身发展要求的各种教育内容。要以新课改为导向,立足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和改革课堂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指导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切实做到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6、结对同行,实现城乡同质。落实《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以此作为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改善农村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确保达标不超标。开展“标准化村小”创建活动,通过“百校扶百校”工程,实现村小帮扶全覆盖,提升村小学整体办学水平,保证农村学校顺利达标,逐步实现城乡学校的同质发展。

 

  7、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要按照《丹东市2011~2015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围绕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以基础网络建设为突破口,以教育资源建设为核心,以信息化硬件设备建设为重点,以信息化应用为目标,共同建设、分步推进,切实实施好教育信息化工程。今年初步完成教育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80%以上中小学实现“班班通”, 到2015年,中小学校要全部建成校园网或局域网,实现农村中小学网络环境下的“班班通”建设,中小学生机比要达到7:1,师机比要达到1:1,实现市、县(市)区、学校三级教育信息化网络互联互通,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逐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8、转变观念,全新视角评价。教育局将出台文件,推进中小学招生制度改革,促进校际间生源的相对均衡。要求中小学招生要公开、公正、公平,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坚持就近划片入学,强化电子学籍管理,接受社会的监督,力争从源头上遏制“择校风”的蔓延。进一步深化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制度的改革。我市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将通过改革中考招生制度、实施增值评价、逐年扩大重点高中指标到校比例等手段,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引导社会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9、督导评估,行使监督权力。今后将逐步建立我市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科学指导体系,把义务教育整体水平、均衡化水平、优质资源共享水平,作为评价一个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定期对辖区内学校间的差异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并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以促进义务教育科学均衡发展。